
近几年我们接触和服务的新能源行业企业越来越多,其中包括不少太阳能、风能、储能及电池等供应链上下游公司,明傲咨询明显感受到ESG已成为这一行业当下必须面对的战略议题。
在全球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,新能源行业凭借其独特的产业特性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,ESG(环境、社会和公司治理)方面亦受到了普遍关注。在上市公司中,需要定期披露ESG报告,被动进行MSCI ESG评级等,同时与欧美企业合作,还需要参与EcoVadis, SAQ, RBA等评估或现场审核。总体来看,新能源行业在 ESG方面展现出诸多显著优势。同时,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系列难点问题,尚待克服和提升。

一、大势所趋,ESG 优势尽显
从环境维度来看,新能源行业本身就是应对气候变化、推动绿色转型的主力军。以太阳能、风能为例,这些清洁能源在发电过程中几乎不产生温室气体排放,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,大大降低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,对缓解全球变暖起到了积极作用。众多新能源企业积极投身于节能减排行动,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,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。
在社会层面,新能源行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。从新能源项目的规划、建设,到设备制造、运营维护,各个环节都需要专业人才,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就业增长。而且,新能源项目的广泛布局有助于改善能源分配不均的状况,提升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及性,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,光伏、风电等新能源设施的建设让当地居民用上了清洁稳定的电力,促进了社会公平与发展。

公司治理方面,新能源企业普遍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,积极完善治理结构。不少企业设立了专门的 ESG 管理部门或委员会,负责制定和执行 ESG 战略,加强内部监督与管理,确保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,兼顾环境和社会责任,提升了企业的透明度和公信力。2023年深交所新能源企业ESG报告披露率达92%,远超A股平均水平。
二、前行之路,ESG挑战犹存
然而,新能源行业在 ESG 实践中也面临不少挑战。
在环境方面,虽然新能源发电本身清洁,但产业上游的原材料开采却存在隐忧。例如,锂、钴等稀有金属是制造新能源电池的关键材料,其开采过程往往伴随着高能耗、水资源污染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。而且,新能源设备的回收处理体系尚不完善,废弃的光伏板、风机叶片等如何妥善回收再利用,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
社会层面上,部分新能源项目在建设过程中,由于与当地社区沟通不畅,引发了一些矛盾。比如,风电场建设可能因噪音、视觉影响等问题遭到周边居民反对。此外,行业快速发展导致人才竞争激烈,人才短缺现象较为突出,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技能培训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。
公司治理上,ESG 报告的质量参差不齐是一大问题。由于缺乏统一的 ESG 报告标准和指标,企业披露的内容和格式不一致,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难以保证。这不仅给企业编制报告带来困难,也增加了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解读信息的难度。
三、多管齐下,ESG提升有的放矢
面对这些难点,新能源企业可从多方面着手改进。
在环境管理上,企业应加强对原材料供应商的管控,推动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,建立从开采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体系。加大对新能源设备回收技术研发的投入,探索有效的回收商业模式,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。
在社会关系处理上,企业在项目规划阶段就要充分与当地社区沟通,倾听居民诉求,通过合理的补偿机制和社区发展计划,让当地居民共享项目发展成果。同时,要注重人才培养,与高校、职业院校合作,开展定制化人才培养项目,为员工提供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通道和持续培训机会。
关于公司治理,企业要积极响应监管要求,参考国际先进的 ESG 报告准则,制定适合自身的报告规范。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 ESG 数据进行审核和鉴证,确保报告信息的真实、准确、完整,提升企业 ESG 报告的质量和公信力。

新能源行业在 ESG 领域既有先天优势,也面临现实挑战。通过正视难点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,新能源企业能够不断提升自身 ESG 表现,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稳健前行,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贡献更大力量。